佛教
发布时间:2023-10-12 08:41 文章来源:ahmw

佛教约在东汉后期传入今安徽境内淮河以北地区,三国时期,开始有了建立佛寺的记载。两晋南北朝时期,唐朝,佛教在安徽的传播进入高潮,被推崇为禅宗二祖的慧可和三祖的僧璨,曾往来岳西县司空山、潜山县天柱山等地,广宣禅宗佛法。唐开元(719~755年)年间,新罗(今韩国)僧人金乔觉航海来华,开创了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到了明代,九华山佛教日益兴旺,全山大小寺庙总数超过100座。清朝和民国时期,佛教在安徽继续传播。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落实,佛事活动得以正常开展,寺庙得到妥善保护和维修,不少僧尼还当选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政协委员。目前,全省现有信教人数近百万人,经宗教教职人员资格认定备案的僧尼1712人,经批准登记开放的寺庙1274座。

一、开展教务

1、传戒。我省佛教教务开展情况较好,1986年,九华山祇园寺恢复传授三坛大戒。1997年,凤阳龙兴寺首次举办传授三坛大戒法会(比丘戒),传授新戒300名,截至2008年,陆续举办七次三坛大戒法会,共传授僧众1900人。

2000年庐江县庆复禅寺举办传授三坛大戒法会(比丘尼戒),传授新戒300名,截至2008年,陆续举办五次三坛大戒法会,共传授尼众1300人。

2、僧伽教育。1990年,我省第一座佛教院校九华山佛学院在九华山甘露寺创办,自1991年以来,已招收学员九届,共450名学僧毕业。2004年10月,成立了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丁光训,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和平促进会会长王文元担任名誉会长。该会现已发展单位会员55个,个人会员1700余人。创办会刊《赵朴初研究动态》和研究会网站。

3、对外交往。我省佛教先后组织参访过美国、日本、韩国、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尼泊尔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积极参与赵朴初会长生前提出的促进中日韩三国友好交往的“黄金纽带”活动。2002年10月12日,台湾圣严法师率领的朝圣团一行500人,参访了潜山县三祖寺、岳西县二祖寺。

4、社会慈善公益事业。我省佛教积极参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洪灾,九华山佛教协会捐款40万元。2005年 我省佛教界共为印尼海啸事件捐款近70万元。2008年,四川省汶川5·12大地震后,我省佛教界向灾区捐款800余万元,其中九华山佛协捐款156万元。

二、团体建设

安徽省佛教协会成立于1982年11月。2007年12月,省佛协召开第三次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省佛协第三届理事会,会长为释妙安(合肥明教寺方丈),副会长为释慧庆、释慧开、释慧深、释智文、释慧光、释宽容、释仁煜、释传德(女)、释圆藏,秘书长为释智文(兼)。

省佛教协会成立后,长期没有办公场所和办公经费,严重影响宗教团体积极性和重要性的发挥。经多方努力,省佛教协会最终选择了合肥市大观音庵作为办公场所驻地,并采用“寺会一体”的管理方式加强管理。目前省佛协下设机构有办公室、教务部,创办了《安徽佛教》刊物,开办了安徽佛教网站。

三、部分场所简介

(一)九华山

九华山,古称九子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素有“东南第一山”、“江南第一山”之誉。唐开元末,新罗国僧地藏卓锡此山,苦心修行数十载,圆寂后肉身3年不腐,僧众认定其为“地藏菩萨灵迹示现”,建肉身塔以供奉,九华山因此成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历经唐、宋、元各个时期的兴衰更迭,至明初获得长足的发展,与五台、峨眉、普陀一起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列。目前九华山有大小寺庙共计99座,其中有全国重点寺庙9座,分别为化城寺、百岁宫、肉身宝殿、祗园寺、甘露寺、旃檀林、上禅堂、慧居寺、天台寺等。

 (二)明教寺

 明教寺坐落于合肥市淮河路东段明教台上,迄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1983年,该寺院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明教台,本名教弩台,曾是三国魏武帝曹操部将张辽屯兵防御东吴、筑台操练三军的基地,之后,这里变成了暮鼓晨钟的寺院。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崇尚佛教,大江南北,寺庙星罗棋布。而合肥的教弩台上,则兴建起了铁佛寺。隋末动乱,战火频频,寺院也随之荒废。一直到了唐代,在铁佛寺原址废墟中挖得铁佛一尊,庐州刺史据情奏告朝廷,唐代宗李豫诏令重建,并且定名为“明教院”。到了明代以后,先是改教弩台为明教台,之后又改明教院为明教寺。此后500多年,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三国时,魏、吴两国曾战斗11次,教弩台地处古淝河与逍遥水汇合处,是两军对峙的前沿阵地,张辽屯兵在此,训练强弩手500人,以狙击周瑜水师。教弩台高4.3米,面积达3800平方米,呈正方形,台上有屋上井、听松阁两处古迹。屋上井以超过民房屋脊得名,为当时曹军将士饮水之源。井口石栏上刻有“泰始四年殿中司马夏侯胜造”12个字,是公元268年的遗迹。听松阁是曹操当年“望敌情、运筹帷幄、纳凉休息”之所,周围松柏挺拔,浓荫蔽日。传说原来教弩台上并无松树,因为合肥夏天炎热,士兵难熬酷暑,曹操便令广植松柏。松树长成后,清风袭来,松涛阵阵。为了纪念古人,明教寺寺僧在此建阁,从此,“教弩松荫”便成为合肥的一个著名景点,听松阁也由此得名。

唐人吴资曾写诗形象地概括了明教寺的历史演变:“曹公教弩台,今为比丘寺。东门小河桥,曾飞吴主骑。”这正是在感慨:当年叱咤风云的教弩台,历经沧桑后,演变为暮鼓晨钟的丛林禅院。

明教寺几经兴废。清咸丰三年(1853年),明教寺毁于太平军与清军的战火之中。后来,战事趋于平定后,太平天国将领、肥西人袁宏谟有感于“英雄气短、佛海春长”,慨然出家到肥西紫蓬山西庐寺,取法号通元。

之后,通元到明教寺参禅,见寺宇破残不堪,意图恢复旧观。经过10 多年四方云游,苦行募化,最终在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实现复建这座千年古刹的夙愿。如今明教寺内的大殿和后殿,仍保留着原建风貌。由于通元驻西庐寺,兼做明教寺住持,因此人们习惯上称西庐寺为上院,明教寺为下院。

1911年,北洋军阀夏叙堂以庐州军政分府军队卫队营长的身份率兵进驻明教寺。面对明教寺金碧辉煌的佛像,这伙人财迷心窍,刮去释迦牟尼和十八罗汉身上的黄金,将千年古刹破坏得面目全非。

明教寺在几经兴衰后,直到1936年僧侣募化重修后,香火才再度旺盛。当时,寺里常住的僧侣达到50人,四方僧侣,云游挂单,往来都很频繁。法器也较为齐全,大雄宝殿内的香炉是由当时北洋制造局用合金铜铸造的,铸有“明教禅寺”4个大字。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僧众、居士都在明教寺念佛讲经,举行佛事活动。当时还修建了一座宽敞明亮的藏经楼,楼内收藏了两部《大藏经》,一部是1899年从北京请来的,另一部是段祺瑞于1935年赠送的。遗憾的是,这两部《大藏经》在“文革”中都被付之一炬。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实,明教寺再度得以重建,并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佛、法、僧三宝齐备,千年古刹,又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