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
发布时间:2023-10-12 08:41 文章来源:ahmw

一、天主教概况

(一)天主教传入。

元朝时,天主教开始传入安徽。据余阙《青阳集·合肥修城记》载,元朝时有一也里可温教(也称天主教)人名马世德曾在合肥做官,对于修合肥城有贡献。这是目前所知皖省最早的关于天主教事迹的史料。

明末清初,随着天主教的重新传入和传播,安徽也开始有不少人与西方传教士交往并奉教,如泗州盱眙人冯应京、徽州人程大约等人。在皖人最初信教的时候,也有不少坚决反对天主教的。突出如:皖南歙县人杨光先,著有《不得已》一书,攻击耶稣会士及其历法.耶稣会士利类思(意大利人)以《不得已辩》一书回敬,争论很久。

这一时期,由于地方官绅的排斥及士大夫的反对,安徽天主教传教事业发展艰难。但是,通过神甫们在安徽东北部传教,终于清道光末年在五河县设立了一座教堂,为安徽建立天主教堂之始。此后,五河教堂作为安徽东北部的天主教活动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天主教的传播。

天主教在中国内地大规模传播,始自鸦片战争之后。此前,清康熙帝时“许奉天主教,仍其国俗,而禁各省立堂入教。雍正间,禁令严,尽毁去,但留京师一所,俾西洋人入监(钦天监)者居之。入内地传教,辄绳以法”(《清史稿·南怀仁传》)。道光末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签订的《中法北京条约》第六款规定:“天下黎民任各处军民等传习天主教,会合讲道,建堂礼拜,且将滥行查拿者予以应得处分”。担任翻译的法国教士孟振声等在中文文本中擅自添上“并任佛(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天地,建造自便”的内容。此后,英法传教士率先进入安徽。稍后,各国传教士陆续进人省内重要城镇,建立教堂。到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规定,开芜湖等市为商埠,设领事,又将安庆、大通作为外轮停泊上下贸易的“寄航港”。此后短短一、二十年内,外国传教士在全省大小30多个城镇建立了教堂。

民国时期,安徽省天主教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堂口及信教群众逐年增加。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有公所376处,信众45000多人,中、外传教士62人。到民国二十四年,发展到有公所520处,信众10万多人,中、外117人。另外,全省还办有许多天主教教会中学、小学、医院诊所等社会事业。到建国前夕,全省教堂共计90余座,公所247处,外籍传教士195人、中籍的406人,信徒13万人。

在明清两代,安徽天主教隶属江南教区。1922年,从江南教区中划出安徽教区。1929年,分为蚌埠、芜湖、安庆三个主教区。1937年又成立屯溪监牧区。除蚌埠教区为意大利传教区外,其余都是西班牙传教区。1946年建立圣统制,安庆教区又为安徽省总主教区所在地,是全国20个总主教区之一。

(三)天主教现状。

建国后,天主教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民国时期在皖的传教士中有一些是帝国主义分子,他们站在反动的立场,与新中国为敌,如安庆的梅耿光(西班牙人)、蚌埠的周济众(意大利人)等。经过教内外群众的检举斗争后,被驱逐出境,其余外国传教士纷纷离境。外国主教、传教士离境后,蚌埠、芜湖、安庆教区由本地神甫代理主教神权。1958年,蚌埠教区自选自圣周益斋司铎为正权主教,成为全省第一个自选自圣的主教。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天主教堂受到冲击,教职人员下放或转业改行,正常的宗教活动一度中断。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落实了宗教政策,平反了冤假错案,宗教活动恢复。

2021年9月,我省有天主教教职人员61人,其中主教1人,神甫19人,执事1人,修女40人。信教群众约40600人。

二、天主教团体

(一)省天主教团体。

新中国成立后,全省天主教在爱国爱教的神职人员和教友推动下,根据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积极开展反帝爱国运动,合肥、蚌埠、安庆、芜湖等地先后成立“天主教友爱国会”。196212月,在合肥正式成立了安徽省天主教爱国会。1980年,成立了安徽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

建国之初,全省共有安庆、芜湖、蚌埠3个教区和屯溪监牧区,这种状况维持很长时间。19971月,省天主教“两会”撤销屯溪监牧区,并入芜湖教区。20017月,省天主教“两会”在合肥举行天主教安徽教区成立大会,正式成立天主教安徽教区。至此,省天主教团体增加到3个,即安徽省天主教爱国会、教务委员会、天主教安徽教区,简称省天主教“两会一区”。

省天主教团体及负责人:

1.安徽省天主教爱国会

现组成人员:主任胡小树、副主任聂璐(女)、副主任常晓明,秘书长杨文彪

2.安徽省天主教教务委员会

现组成人员:主任刘新红、副主任张德信、副主任兼秘书长刘学伟、副主任陈佰玲(女)

3.天主教安徽教区

主教刘新红(20065月祝圣)

(二)市、县天主教团体。

与省天主教爱国团体加强组织建设同时,合肥、芜湖、蚌埠、安庆等地相继召开天主教代表会议,成立爱国会或进行换届,建立健全团体组织。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依法登记的市、县(市、区)级天主教爱国宗教团体21个,有8个省辖市建立了市级天主教爱国会组织,有13个县(市、区)成立了县级爱国会组织。

三、主要教堂

截至2015年底,全省现有天主教活动场所78处,其中登记的教堂37处,固定处所41处。

主要教堂:

(一)蚌埠市耶稣圣心堂。位于桥东大马路南侧(今淮河路264号),仿哥特式建筑,可容纳近千人过宗教生活。意大利神甫钱世勋始建于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此后一直为蚌埠教区主教座堂,直到20017月教区合并。建国初被治淮委员会借用,改建为陈列馆,后又改为市政府招待所。1986年落实政策收回,仍为教堂恢复开放。

(二)五河县天主堂(大圣若瑟善终堂)。为安徽历史最早的天主堂。清道光末年价买城东张姓基地建有法天主堂,属江南教区的南京总铎区,此后又相继属于扬州总铎区、淮安总铎区、泗州总铎区,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起才属安徽教区(淮泗道)。现存教堂位于大兴街(中兴路)与文昌街(国防路)之间,由郑连成神甫建于20世纪30年代,抗战前夕竣工。

(三)安庆天主堂(耶稣圣心堂)。位于安庆市东在内黄家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安庆教案发生后,两江总督马新贻与法国公使罗淑亚签订《南京协定》,由安庆官府购地拨给教会。清同治九年正式动工兴建,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落成,规模较大。后成为安庆教区主教座堂,直到20017月教区合并。“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1983年起重新恢复开放。

(四)合肥天主堂(露德圣母堂)。位于合肥城南德胜街(今金寨路金寨新村),为合肥总铎区本堂。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建。“文化大革命”后期被拆除,仅余一神甫楼。落实宗教政策后,重新修建教堂,为合肥市天主教爱国会所在地。

(五)芜湖天主堂(圣若瑟堂)。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法籍神甫金式玉购得鹤儿山一部分,清光绪十三年开始建造住院,光绪十五年开始建造圣堂,江南教区主教倪怀纶为圣堂举行了奠基礼。光绪二十一年落成,由倪怀纶主教进行了祝圣。教堂规模宏大,钟楼高耸,俯视长江,长期作为芜湖教区主教府,直到20017月教区合并。“文化大革命”中被占作他用,现已恢复开放。

(六)宣城水东天主堂(进教之佑圣母堂)。位于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清同治九年(公元1869年)法籍神甫价买基地始建。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教案中被毁。次年法籍神甫文成章许愿重建一座为全教区教友朝圣的大堂。清光绪六年举行开堂典礼。建国后宗教活动逐渐减少,“文化大革命”中被占用,1986年重新恢复开放。